1. 首页
  2. 家园共育
  3. 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

【转】祖辈:切勿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

今天的社会,正处在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成家立业担当起爸爸妈妈的社会角色;第二代独生子

 

今天的社会,正处在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成家立业担当起爸爸妈妈的社会角色;第二代独生子女陆续走进小学、幼儿园;而作为第二代独生子女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则从岗位上退休,义不容辞地挑起了养育第三代的重任。可以这么说:我国已进入一个老人养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时代 -- 老人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据统计:上海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参与孙辈教养率高达88.9%! 这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必须引起社会和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一、祖辈的“开心”与“烦心”
每一位享受天伦之乐的爷爷奶奶们在退休之前都有自己为之努力的工作岗位和理想职业,家家都有一个活泼可爱的第三代,爷爷奶奶进入并参与孙辈教育的方式与时间配制虽然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模式:
1、日夜参与365天全天候模式
2、日进夜出八小时工作模式
3、一周五天工作制,双休日与子女交接模式
4、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轮换带养模式。
祖辈教养“第三代”模式的选择一般与家庭实际状况、子女工作性质及老人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老人们在养育“第三代”过程中,既享受着家庭亲情与天伦之乐,又不可避免感到烦恼和困惑;用他们的话说;“既开心,又烦心。” 开心的理由是什么呢?
归纳起来为五条:1、享受天伦之乐。2、丰富晚年生活内容。 3、看到孙辈一天天健康成长 4、子女为了事业,为了生存,压力很大,我能为他们排忧解难5、体现自身价值,为社会、为家庭作贡献。
在“开心”的背后,每个老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老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比年轻人慢,因此,在教养第三代问题上经常与自己的儿女、媳妇发生碰撞与冲突,儿女对祖辈教育的满意率只占30%! 另外退休后人老体衰、精力不济,整天充当孙子的玩伴,常感到力不从心。可以这么说:从自己升格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天起,就不再是自由人了,已被一条无形的绳索“套牢”了。

二、隔代教育的“越位”与亲子教育的“缺位”
去年,唐爷爷的儿媳生了一对双宝胎,全家真是双喜临门,两亲家对小宝宝喜欢有加。为了满足两亲家对第三代的亲情,也为了给自己儿子媳妇彻底“减负”,决定将这对双宝胎“一分为二”异地喂养 -- 老大全托给浦东的外公、外婆;老二寄养在宝山的爷爷、奶奶家,小夫妻俩反倒一身轻松,一对女儿每隔一个月才回家与爸妈团圆一次,身为一双儿女的父母仍过着小夫妻新婚期的悠闲生活。而身为双胞胎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身心进入角色,不管白天黑夜,围着孩子的“吃喝拉撒“转,用他们的话说:如同自己又多添了一个小儿子、小女儿……
由于生活压力和社会竞争,年轻的母亲不可能全部成为全职妈妈,祖辈参与孙辈养育必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但祖辈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亲子教育相比,毕竟是一个配角,他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父母对儿女的亲子教育。
父母与孩子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是谁也无法替代的一种教育责任和义务。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和安全感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关系,祖辈对孙辈的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父辈的教育。隔代教育的进入与参与,并不意味着父母责任因此可以豁免,如果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双手推给老人,这是对孩子成长绝对不负责任的表现。
祖辈教育固然有其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但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难以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在“人才观”、“教育观”和“亲子观”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祖辈对孩子过度限制和保护,处处百依百顺、迁就、溺爱,心甘情愿成为孩子的防空洞,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等;容易使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磨灭孩子的独立性,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
因此,祖辈在对第三代教育中要合理定位, 做到不错位,不越位,,祖辈应乐于当配角,当好称职的配角,不要越俎代疱。祖辈与自己儿女之间要相互学习,共同学习,跨越“代沟”,形成“合力”,营造一个二代人之间沟通分享,优势互补的家庭环境。如果祖辈教育不能正确定位,不管是错位还是越位,必然会造成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缺位”! 

三、祖辈对“第三代”的情感依恋与成长权利的剥夺
调查发现,祖辈能真正成为孩子玩伴的仅占45%,但仍有6%的祖辈感到自己太累,有点力不从心。12%的老人没有闲情与孩子玩,17%的老人没有时间与孩子一起玩,3%的祖辈认为孩子的玩会影响学习。
52%家庭能兼顾孩子的室内和户外活动,让孩子多多接触大自然;21%家庭满足于孩子在室内活动,不重视孩子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技能训练;27%家庭把电视当保姆,看电视成为孩子玩的主要内容。
祖辈普遍重视对第三代的智力投资,提高孙辈教育的文化含量:76%的会给孩子哼儿歌;89%会讲故事;90%会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为什么?”;51% 会经常给孩子朗读童话故事和世界名著,但能与孩子共同参与各种球类活动的仅占8%,例羽毛球、乒乓球、小足球等,能与孩子共同参与家务劳动的为0。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孩子成长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的成长是依附在心理成长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一定会成为人才。

儿童的成长,不管是身心上还是思维上,都是一个不断趋向于独立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不会吃饭到学会自己吃饭;从不会穿衣到学会自已穿衣;从依恋走向独立,是孩子心智发展的需要。没有独立也就没有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祖辈与孙辈的关系是一种“隔代亲”的情感依恋。祖辈对孙辈过度宠爱,必然造成孙辈对祖辈过分“依恋”,许多老人有一个错觉:认为我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他,依恋成了“第三代”对祖辈情感上最好的回报。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明明孩子自己会吃饭,老人偏要喂他吃;明明孩子会独立走路,老人却要抱他进幼儿园;高处不许爬,水洼不能趟。事实恰恰相反,祖辈对孩子过分呵护,把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自卫能力、独立能力给剥夺了,一句话,把孩子成长的权利给剥夺了,甚至把孩子思想上独立和自由给剥夺了,,这种剥夺使孩子在精神上严重“缺钙”,失去独立的自由,没有成长的权利。 

四、“两亲家”面对“第三代”教育碰撞与冲突
今天的孩子是在三个家庭、两个大人、四位老人共同聚焦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下的“两亲家”面对第三代的教养,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碰撞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调查显示:共同面对第三代,两亲家关系和谐、有沟通、有合作的仅占65%;两亲家之间在教养“第三代”上互不交往,自有一,相互“走调”的占30%;两亲家之间为了第三代曾经发生过口角,矛盾和冲突的占3%。
丁爷爷的小孙子今年三岁。从今年起丁爷爷就开始培养孩子自己独立吃饭的习惯,虽然孩子自己吃饭速度慢些,衣服会弄脏,但丁爷爷仍坚持不懈,培养小孙子的独立性。但每次去外婆家,小孙子便找到了“防空洞”:外婆总是自告奋勇喂小外孙吃饭,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吃饭习惯处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进两步,退一步”的境地。
为了第三代健康成长,两亲家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加强沟通、取长补短、寻求教育的合力。作为孩子的父母要为他们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提供沟通的管道,以求得在科学理念的前提下,对共同的下一代在教育目标上求得一致,在方法上走向趋同,使“两亲家”的家庭教育环境实现“无缝隙”衔接。

 


核心价值观
微信二维码微信扫码关注
回到顶部